政策指南
百万融资 · 中小企业数字金融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先生、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先生,我是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我先通报五方面情况,之后再与我的同事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关于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22年,面对风急浪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综合考虑经济总量与结构、发展与安全、信心与预期,去年经济运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总量增、质量升、韧性强、走势好”。
“总量增”,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去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20万亿元新台阶,达12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6.1万亿元,同比增长3.0%,这是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取得的,这个3.0%的经济增速纵比虽然有所回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横比仍然是不错的,这个6.1万亿的增量也是不小的,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更要看到的是,在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新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0%,“全球胀”与“中国稳”形成鲜明反差,物价稳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同时,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质量升”,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产业、投资、消费、贸易等领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表现抢眼,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持续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超过1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韧性强”,主要表现为抗风险抗冲击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财政金融运行总体稳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建立健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识别、预警、处置机制,有力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走势好”,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普遍看好。看中国经济形势,既要看“形”,更要看“势”。回首去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速虽有波动,但总体走势回稳向好。展望今年,随着各地疫情高峰过去,生活中的“烟火气”正在迅速回归,生产秩序正在逐步恢复,近期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快速回暖,国内外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明显增强。从各地“两会”情况看,31个省区市中,有29个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甚至更高。不少国际组织和机构近期纷纷上调我国经济增速预期值,普遍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左右甚至更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疫后的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第二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情况
从发电量看,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12月份发电7579亿千瓦时,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1.3%、3.6%、6.6%、15.4%、3.2%。
从用电量看,2022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0.4%、1.2%、4.4%和13.8%。分地区看,全国12个省(区、市)用电增速超过5%。
投资项目审批方面,2022年,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9个,总投资1.48万亿元,其中审批79个、核准30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行业。
2023-01-18 10:12:50
第三方面,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022年,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改革增动力强活力,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一是围绕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新能源领域增量混改。围绕解决民企突出问题提出政策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是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报请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准入壁垒清理排查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谋划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三是围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入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改革。完善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制度设计,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电力体制、铁路行业市场化等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监管。加力推动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和转型养老,中央层面纳入改革范围的培训疗养机构中,明确以撤销、脱钩、整合等方式改革的已占近97%。
四是围绕发挥突破引领作用,推动改革试点取得更大成效。稳步推进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深圳综改试点首批授权清单40条改革事项全部落地实施。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持续加强改革综合协调,精心谋划改革思路,科学制定改革方案,落实落细改革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见到实效。
第四方面,关于推进高水平开放有关情况
一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底,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投资合作继续深化,前11个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6.5%。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持续推进,中老铁路高质量运营一周年,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中欧班列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开行16562列、运送161.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和10%。
二是利用外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新增条目数量达到历年新高,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推出的六批项目中,已有18个实现全部或部分投产。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28.3%,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五方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2022年,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国范围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全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织开展《条例》落实情况“回头看”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各地持续做好营商环境法规政策立改废释,优化中国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健全评价机制,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二是全力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印发推动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全力做好助企纾困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态势的调度分析,协调推动有关方面出台纾困政策和落实方案。针对工业企业普遍困难,推动细化实化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用地用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措施;针对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制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细分领域支持措施,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稳定发展预期和信心。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01-18 10:19:23
2022年经济增速是近年来仅次于2020年的最低值。近期,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或组织频频示警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内疫情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请问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有关专家表示,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会释放“J曲线效应”,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将企稳回升,如何判断2023年的经济走势?
2023-01-18 10:28:07
谢谢你的提问。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乌克兰危机爆发并持续发酵,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全年增长3%。回顾抗疫这三年,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2%,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增长8.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6%;2020-2022年三年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2%左右的平均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正如你所说的,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加深,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更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
一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中国经济体量已超过120万亿元,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
二是市场潜力加快释放。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势必拉动经济增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补短板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效应逐步显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加大,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发展信心稳步增强,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动力源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四是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各有关方面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实施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继续显现,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发力,各类政策协同配合,将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总的来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1-18 10:30:14
去年以来,我国在投资领域整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而在细分领域包括基础设施领域、制造业领域、社会领域等等,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023-01-18 10:38:26
2022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积极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各项工作,着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较2021年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去年投资实现5.1%的增长,实属来之不易,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两端持续发力,分别增长9.4%和9.1%,整体投资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再创年内新高。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效能在基础设施领域逐步释放,推动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持续企稳回升。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较1—11月提高0.5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高9个百分点,实现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再创年内新高,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短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对扩大国内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长期来看,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为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22年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9.1%,快于全部投资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引领作用较强、带动制造业投资效果显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7.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2%。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体现出投资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调整,能够促进制造业产业不断深化升级,对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各有关方面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着力补齐社会民生领域发展短板。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投资增长27.3%,教育投资增长5.4%。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带动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民生福祉,推动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
四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显著增长。各有关方面大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等落地实施,依托国家和地方层面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推动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新开工项目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完成审核备手续的拟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增长24.7%,较上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下半年拟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也较上半年增长31.3%。从这些指标看,今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还存在较大潜力。
2023-01-18 10:39:23
经过这几年布局建设,我国新基建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建设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推动新基建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3-01-18 10:40:48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有关方面大力推动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2022年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手段,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信息基础网络加速完善。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启动实施,批复支持11个重点项目,涉及百余个中小城市网络升级和云计算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速升级。一批5G融合应用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园区、智慧矿山等新的基础设施形态加速涌现,既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方便群众生活、惠及民生改善。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前瞻布局。批复立项先进光源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已开工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设施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在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署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从地方层面,我们将支持各地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支持领域和适用范围,支持地方在公共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搭建平台,为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从企业层面,我们将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措施,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针对融合基础设施中的新兴投资领域,探索通过发布投资指引等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引导产融对接,提高投资效益。
2023-01-18 10:41:5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请问在具体工作中,将采取哪些政策举措?
2023-01-18 10:46:58
谢谢你的提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们将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认真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稳定回升。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年度重点工作,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投资更快更多形成实物工作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做好各项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不断丰富应对超预期冲击的政策工具箱,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能见效。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切实加强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确保电力、天然气稳定供应。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四是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为国际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
五是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